激励学生看书三法

拱宸桥小学 许益民

(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想知道结果是方法之一。这是人的好奇心在作怪。

曾有一学生叫周笑涵,书看了很多。编了一则童话故事,我看看写了不错。临下课,让她来读一读。她却讲起故事来了,讲了一半,铃声响了,我让她停下。全班反对下课,一定要她讲下去。有的说我坏;有的说我故意吊她们的胃口;有的威胁我,说不讲完,一直坐着就不离开位子。周笑涵笑了,她说她是胡编的,他们都这么要听。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 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 江上层楼翠蔼间,满帘春水满江山——输出(讲故事或聊天)是方法之二。这是人的愉悦感在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喜欢讲故事也是孩子的天性。在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我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动画节目,或者看看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饭后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对牛弹琴》等等,而且他们讲起故事来情趣盎然、神采飞扬。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例如到拱小的第二年,听了沈大安老师说有一个老师在五六年级让学生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是很好的一种做法。

  于是,我就下了一个决心,让学生在一年内读完这三本书。我就是用上面的方法让学生有趣味地去读的,做到了。这是双赢的工作。

  (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用于作文,是方法之三。这是人的享受情在趋动

  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一般来说,学生写得肯定不怎么样。然后,相关优秀作文每人发几篇,进行修改。改四五处即可,拿回家一签名。家长一乐意,一表扬,学生就来劲,老师一高兴,教学新招出。如此循环,开成了一个快乐情感场。再写作文时,例如,写景的文章,就让学生到《高尔基童话选》中去找,看谁找得又快又多。有一个不太爱看书的学生兴奋地说:“许老师,我就喜欢找这个。”的确,这个学生找了最多,奖了一支红笔。用于成语接龙也是一样。

  曾在班中每位学生找相关主题的一二句优美的句子。我让好生把优美的句子抄在一张纸上,每人复印一张。学生回家整合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