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经典”,从孩子开始
——浅谈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及方法、问题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1]让学生诵读中国文化经典,是让其养成语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绵延博大,文化需要传承,传承依靠诵读。身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作为语文教学的亲身体验者,我们深知:诵读是根,剔除它,语文就成了“空中楼阁”,诵读和语文学习是“黄金搭档”,共同滋养着孩子们知识、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当下在进行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古诗文诵读 重要性 方法 问题
一、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生命力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永恒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精神催化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代人身上流淌的动力。家长们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整体气质也提高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下面附有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篇,可见对古诗文诵读的重视。而在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考试的《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于古代诗文阅读作出了如下的要求: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就是财富了。”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拥有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润泽孩子的一生,去“乘长风破万里浪”,享受奋发进取的幸福和快乐![2]我们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我们的孩子从小诵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他们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人对自然的关心,体验到我们面对艰难险阻时要有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些优秀品格会从他们的诵读中慢慢渗入体内,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记忆力在13岁之前是最佳时期,被记住的东西往往能终身不忘。在这阶段,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是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特点,多背点经典诗文,记下些经典永恒的东西。因此,诵读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期。
那么,如何使孩子在小学阶段能背诵、积累更多的经典古诗文呢?
二、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法
对语文教学的缺陷,近几年社会上评价不一,我认为把完整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身。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两多”、“两少”的现状,即教师问得多,说得多;学生读得少,说得少。我们应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多读书,特别在古诗教学中更应遵循多“读”的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意境之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句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消化和积累,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逐渐发展。[4]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一)、初读——整体感知见效果
先让学生自由、反复地读诗文,要求做到字字有交代。在这环节,教师可作范读,也可和学生齐读、分角色读。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培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熏陶”,所以教师千万别忽略了这重要环节。王崧舟校长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全诗)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校长通过学生自由地读、评价后再读、师生合作分角色读的方式,将“读”一直进行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千万别忽略了这重要过程。
(二)、熟读——自悟自得在其中
古诗词教学中,很多人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说法,而这恰恰也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端所在。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多读几遍,一遍一遍,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人教版小学语文一上年级有篇《一去二三里》,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用读诗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以反复诵读来达到预设的自悟自得的效果。
……
师:“一( )二三里”?
生:“一(去)二三里”。
师:“一去二三里”之后看到了什么?
生:烟村四五家。
师:烟和火有关,难道这村子着火了吗?什么时候的村子会被称为烟村呢?
……
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插图,让学生通过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提出疑问,有的学生提出“去”是不是“走”的问题,足见他已经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播放视频动画证明自己的看法,其中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感到愉悦。通过熟读,质疑解难,他们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十个数字的妙用,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三)、讲解——诵读体会知深浅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有诗人对世间万物关怀的情感,也有诗人的品格以及怀抱。如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达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品格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这力量的传达还要靠的教师的讲解。王崧舟校长在执教《枫桥夜泊》时,一个“对”字的讲解,就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力量。
……
师:(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
生2:孤独。
生3:忧愁。
生4:凄凉。 (随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
至此,以诵读的方式来体会古文的声韵、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效果也就达到了。
(四)、想象——领悟其理助成长
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王崧舟校长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在让学生领悟诗人作诗意图的前提下,让他们展开了无穷的想象,既达到体会意境的目的,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
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
……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多得的效果便自然出现了。
(五)、延伸——诵读升华收囊中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唐诗……我想,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古诗词的功底,文章就会大放异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学生的诵读面,扩大他们的文化储存量。王崧舟校长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巧妙地将积累的知识从课内淋漓尽致地延伸到了课外。
……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和文化积累的过程。诵读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在教学中适时拓展相关经典诗句,就自然而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 重视当前古诗文诵读所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同时,也凸现出了不少问题。
在武昌一小学,名为“小学生读书竞赛辅导会”的现场,120多位穿戴整齐的小学生,人手一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他们要接受专家们的评定。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评定现场到处洋溢着经典古诗文的意蕴。
该校的教导主任向专家介绍,为了这次竞赛,他们学校采取“课内外相结合、每天定量任务、教师家长齐配合”的方法。背原诗,背注解,效果相当不错。
学生齐声诵读结束后,专家向参赛学生们提了三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在哪里?
生:江南就是长江以南,我们武昌就是江南……
师:昆明、云南都在长江以南,它们是江南吗?
(现场情景:一阵难堪的沉默……)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你们有去过吗?
生:去过。那里有泰山,还有……
师:你们知道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吗?
(现场情景:又一阵难堪的沉默……)
从以上对话,我们不难看出,该校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到底有多少,我们在享受诵读所带来的成功时,也不能忽略在实施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区。其实“江南”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这里的“山东”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指华山以东;王安石的诗则寄有着他不同的情思。可是,这些背景知识学生都不了解,说明该校在古诗文诵读中“背原诗、背注解”的做法有一定缺陷,反映出经典古诗文诵读中“背景缺失、情感和文化底蕴缺失”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古诗文诵读引领者的我们,何不让学生尝试进行“专题诵读”。如将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归为一类,或把描写“江南”的诗作为一专题,让学生系统地诵读,争取为他们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氛。我们也可运用“给古诗文选配插图、选播影像资料”的方法,以弥补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留给他们自我想象的空间还是很重要的。当下“古诗文诵读应不求甚解,只要读对、读准、读熟就行”的观点,是不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呢?
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落后;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虚无。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经典古诗文犹如一朵朵文化奇葩,绽放着它们独特的魅力。[5]正是这极具魅力的文学,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让我们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同化。诵读经典古诗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他们能够拥有民族自信心,并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董建奋.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
[3]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04
[4]顾黄初.要强化母语教育[J].《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5]李静 .浅语传千载 深情映古今[J].《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6]王崧舟 .千年的钟声 千年的文化——《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