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日电(记者游雪晴)长城、京杭大运河、楼兰古城、尼雅遗址……这些时空跨度大,涉及众多部门和地方的大遗址如何进行科学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道难题,随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通过结题验收,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大遗址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4月1日,国家文物局在京组织召开了“十一五”课题结项验收会。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在三年时间里,以京杭大运河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虚拟现实系统(VR)等技术,与考古学、文献学、科技史等学科研究成果相融合,建立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应用的框架体系,并起草提交了相关标准规范,对于大遗址保护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具有示范作用,为大遗址的管理、研究、监测、展示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该项目还通过空间信息技术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在京杭大运河的应用,首创国内京杭运河全线GPS勘测,获得的京杭运河本体全线三维空间采样数据及统一时空基准后的综合数据库,为运河遗产保护、水利、运河航运、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沿线城乡建设等奠定了工程基础,并据此研发出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京杭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及京杭大运河虚拟现实系统,为京杭大运河保护的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平台,并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研究,部分地揭示了京杭大运河在社会与环境中的时空演变过程。

 

 

(资料来源:http://www.bizteller.cn/trade/news/newsSearch/newsContent/7148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