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 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扬州,京杭大运河古邗沟遗址。 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这是大运河建筑史上最关键的时期。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569—618)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产运往洛阳,也为了满足从洛阳乘船直达美丽富庶的扬州的个人享受,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先引洛水入黄河,又折向东南,把洛水、黄河、淮河联系在一起;又于公元608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隋朝是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混乱之后出现的一个中华大一统的王朝,这个大好局面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隋初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也的确取得了长足进展。在那本《改变人类命运的100个人》中,把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列为一位世界级的历史伟人,是极有见地的。杨坚的后继者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不恤民情、贪图享受、连年征战、大兴土木、为政暴虐,很快就断送了大好局面,丢了江山也丢了脑袋。但是他主张修建的大运河却留给了后代一份丰厚的遗产,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促进沿河城镇的发展、便利交通运输、繁荣社会文化都起到重大作用。“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大运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南北大动脉。 第三次是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2006年,中国开始了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程,在《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中指出:“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水利航运工程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丰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诸多信息,大运河和长城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运河第一桥——杭州拱宸桥
运河山东聊城段改造一新 既有雄才大略又不能控制自己疯狂欲望的隋炀帝为他的暴政付出了高昂代价。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604年夺取了皇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暴君。杨广即位的第一年就决定迁都洛阳,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又在洛阳西郊建筑西苑,占地200多亩,亭台楼阁,十分壮观华丽。杨广经常带着几千骑马的宫女,到西苑游览、夜宴,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在修建大运河过程中,共用了约1.5亿个人工,许多民工累死在河中。有一段河道杨广嫌挖得浅,竟下令将官吏和民工5万多人全部活埋。从605年八月起,杨广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他乘着长200尺(3尺为1米)、高45尺、上下四层的大龙舟,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首尾相望,绵延200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沿途500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被弄得倾家荡产。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造船工匠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之三四。隋军海、陆两路进攻高丽,三次都大败而回。隋文帝时期积累起来的巨量财富和民力被杨广无限制地挥霍,消耗殆尽。田地荒芜,赤地千里,农民只得吃树皮树叶。611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但杨广依然奢侈残暴,拒绝劝谏, 一时军心浮动,众叛亲离。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杀入宫中,勒死杨广,隋朝灭亡。
江苏境内,运河依然繁忙。
船只云集的无锡吴桥西路码头
北京通州燃灯塔, 始建于北周末年, 稍早于隋运河的开凿。 它矗立在运河北岸, 见证了1300多年运河漕运的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