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工运河在哪里?在沙洋!即古扬水运河,它比著名的京航大运河要早一个世纪,它南面连接扬水,北面连接汉江。

    扬水运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雄据荆楚大地的楚国的政治中心在郢(今湖北江陵,沙市以西),而粮秣经济依赖于襄阳到沙洋的广大区域。物资运输需从水路转道汉口,溯长江而上,转运到郢,路途长达900公里。为了争霸中原,方便大军调集粮秣给养,必须缩短这段运输距离。因此,楚王命令令尹(宰相)孙叔敖主持修筑一条运河,孙叔敖遂勘察地形,组织开挖扬水运河。

    扬水,又作杨水、阳水。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里称:“扬水上承接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扬水又东出城西南。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又东,历天井北。又东北,得东赤湖水口。又东,入华容县。又东北,与柞溪水合(注:在江陵县北)。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拓水,即下扬水也...又北,注于沔(注:汉代,将汉水钟祥至沔阳一带称为沔水),谓之扬口,中夏口也。”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扬水大致与今天的长湖,田关河走向大概一致。今有许多学者认为,长湖的前身,与古扬水有关。

    扬水运河究竟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史书记载不详,今天有的学者认为,起点大致在江陵县西北(今菱角洲),终点在潜江泽口(东荆河口)。而有的学者更倾向于终点在沙洋附近,但不能考证位于何处。

    我个人大胆推论认为(一家之言),扬水运河应从今天的蝴蝶咀附近,往西北经今积玉口镇(作者注:我个人认为今天的积玉口镇,就是战国时期的竟陵县治所在地。今积玉口镇古城村还保存着巨大的土筑城垣遗址。史书记载,秦国大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后,向东一直攻打至竟陵县。方位应该与史书记载吻合)。扬水运河再向北,沿着今天西荆河的大致方向,一直到沙洋或新城,与汉水交汇。

    之所以这样推论,理由如下:

    1、西荆河在史书上,清朝以前还未发现史书有明确记载。清乾隆年间《荆门州志》记载,白石港,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发源沙洋,由焉家口、邮递桥、经邓家洲出。”可以推论,白石港,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西荆河。清朝期间,西荆河为重要的漕运通道,多次进行疏浚。清朝还设官员在沙洋管理漕运事务,征收税赋。西荆河的前身,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汉水冲溃形成的自然支流,二是人工开挖的河道。如是第一种可能,那么古人在修扬水运河时,可以借助自然形成的河流,稍加疏浚即可。如是第二种可能,那么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只有扬水运河。

    2、江汉平原古代时拥有良田沃野、水乡湖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想见,在扬水运河与汉水入口的地方,必然要设置堡垒驻扎军队进行保护(因为此地,扼守汉水和扬水运河的咽喉)。首先从地形上看,沙洋至潜江一带,沙洋地势明显高些,有一些山(如琼台山、新城山)可守,顺江而下,多数为冲积平原,无险可守。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潜江一带还遍布很多湖泊沼泽(今四湖的前身),应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交通不具备优势。再从史书记载上看,有据可查的是,唐朝在沙洋设置沙洋堡驻军,宋朝在沙洋设置沙洋堡、新城堡相距不远的两地同时驻军,可见沙洋之战略重要。但从沙洋往下至潜江泽口,沿江的集镇,史书尚无驻军囤堡记载。古人修运河,除了考虑走捷径之外,军事考虑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三,从今天的实际地理遗留看,沿西荆河一线,遍布许多湖泊,可以想见,在古代,很有可能这些湖泊更大更多,许多湖泊应是相连的。古人借助这一便利条件,可以花很少的成本修人工运河。

   3、从沙洋的得名而推论。沙洋,不是沙的海洋的意思,应该“洋”通“扬、阳”,和扬水运河有关。史书记载,扬水运河由于连年战乱,以及汉水发洪水泛滥,到汉朝末,扬水运河的许多河道已被泥沙淤塞,不能发挥作用。《晋书》记载,晋朝大将军杜预向皇帝建言,疏通扬水故道。于是重开扬口,对运河故道进行了整治,并新开挖了运河到长江的河道(今调弦河)。史称杜预所开运河为扬夏运河。 扬口,我认为即沙洋。

  

作者云卷云舒注:此文为作者一家之言,也是关于扬水运河新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