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通州燃灯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北京燃灯塔位于通州北城,大运河北端西畔。据县志载,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 
   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对塔进行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受损。1985年9月重修,塔刹增高5米,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宝珠四,添设避雷针,重修塔顶莲花座及各层塔檐,补铸铜铃,按原色油饰。

 

 

2 临清舍利宝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临清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 611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楼阁式,通体近垂直,仿木结构.刹顶呈将军盔形,属省内仅见,基座八面.每面长4.9米,底面积为186平方米,其空间面积可达7000方米.外檐砖木结构。

 


 

3 聊城铁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聊城铁塔坐落于有“江北水城”之称的山东聊城市东关京杭古运河河畔,原护国隆兴寺内东南角。塔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据推测,当在南宋或辽金。

  1973年,政府拨款重修。施工期间,在五层塔身和基座发现石函,石函外陈歹有铜菩萨、瓷瓶、宋元古钱多枚。函内有小型银棺,内有僧人骨灰及舍利子。石函外侧有石刻铭文,说明原有的铁塔在明代永乐年间倒塌,天顺年间由东昌府僧纲司都、纲性深及隆兴寺住持祖崇僧德宁募捐重修。

   塔为生铁铸造13层,高约15.8米。塔下基座占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等各类图饰。塔四面有门窗、斗拱、瓦拢、房檐等,只供观瞻,不能攀登。1977年,铁塔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淮安文通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淮安文通塔,原名尊圣塔,巍然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运河之畔、勺湖之滨的“文通塔苑”内,古朴而又庄严,是富有佛教风格的古典建筑。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据清代《淮需小记》所载;唐代武则天时,西域碎叶和尚僧伽大士曾来楚州(淮安),景龙二年僧伽大士应召入宫,尊为“圣僧”,称为弟子。唐中宗李显令楚州这僧伽大士(圣僧)建造“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因旁有晋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为“文通塔”。 

   文通塔原为木塔,现存砖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七层八角,砖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五层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底层较高,下部砖壁略向里收进,塔身呈抛物线状。初建时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顶层有一尊慈祥的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峰上;底部有四尊释伽牟尼塑像头顶华盖,相背而坐,面朝四方,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天才和创造才能。
 
  游人聚至塔下,常常指塔摆手,畅笑不止。原来他们在交谈这样一则绝妙的故事:相传明代一位皇帝的宠儿,因怀疑其姐夫(即驸马黄琛)所言家乡人们出口成章之事,特来驸马故乡(淮安)考察。一天,他外出散步后匆匆返回驸马底邸,邃问驸马道:姊丈曾言贵府南有文庙,北有文楼,东有文渠,西有文通塔,鼓吹此地人们满腹文采,男女老幼皆会吟诗作对。今日我在西城根指塔为题,吟出一联“一塔巍巍七层八角四方”,请路人对出下联,连问数人,个个无言以对,只是举手摇摇而过。岂不笑煞人也。

   驸马听罢,眉毛一掀哈哈大笑,说道:贤内弟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路人已经出了下联,你居然还蒙在鼓里,岂不怪哉?你出的上联是:一塔巍巍七层八角四方,他们的下联是:孤掌摇遥五指三长两短。这不是一付绝妙的对联嘛!公子闹了个面红耳赤,终于对驸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故事虽属民间传说,然而,确也可说明淮安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文人荟萃之地。

   游者登上文通塔,那平时崛起的高楼,烟林立的工厂,莺歌燕舞的学校,轻舟嬉波的勺湖,百舸争流的运河,尽入眼底,多姿多彩的古城新貌,美不胜收。

 

 

 

5 高邮西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高邮镇国寺塔在江苏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僧宗时。   
   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塔砖建为平面方形。塔内7层砖百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梁上立刹百木柱,直至塔刹。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3—7层塔门两旁筑小佛龛。外形轮廓大体保存唐代砖塔的风格。高塔耸立在小岛上,别具风味。

 

 

 

扬州文峰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扬州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旁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

 

  文峰寺位于扬州南郊古运河畔,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由僧人镇存募化,知府虞德晔建浮屠,邵御史题名“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兵部尚书王世贞作记。清康熙七年(1668年)夏六月地震,塔尖坠地,第二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咸丰三年寺毁于兵火,由万寿寺住持寂山等募资复建。文峰塔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如孤峰耸诱,矗入云霄,足可镇江淮之水,收吴楚之胜。唐鉴真大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次入长江。清康熙、乾隆几次南巡,都曾由此经过。历史渊源,虽动难不断,然古塔尚存。弯弯河运流水,悠悠行舟竞发,巍巍宝塔倒影,幽幽静谧寺宇。古往今来,文峰寺成为扬州塔、寺、园合一的特色景点。

 


 

7 镇江慈寿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镇江慈寿塔,是为纪念慈禧太后生日,于原来塔上重建而成。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

   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太平军之手。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8 杭州六和塔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579-大运河(29)运河古塔大PK
 

   杭州六和塔,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峰上。此地原为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钱弘椒舍园造塔,并建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时钱塘江上“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 

     六和塔塔身九层,高五十余丈,撑空突起,跨陆俯川。塔顶层装置明灯,为夜航船只指南。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存砖建塔身,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乾道元年(1165年)全部竣工。称塔身为开化寺。外现十三层木檐,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内有六层封闭,七层与塔身内部相通。六和塔自外及里,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内外两环。内环为塔心室,外环为厚壁,中间夹以回廊,楼梯置于回廊之间。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设倚柱,并联结木檐。墙身四面壁门,因墙厚4.12米,故进门后,就形成一甬遭。甬道两侧有壁龛,壁龛下部做成须弥座。穿甬道而过,内为回廊、内墙四边辟门,另四边为壁龛,相间而成。内墙厚4.20米,故每门洞内,也形成甬道,直通中心小室。壁龛内嵌有《四十二章经》石刻。中心小室原为供奉佛像的,仿木建筑,追作讲究。 

   六和塔所有壶门均线条流畅,是南宋时期典型做法。塔身第七层和塔刹为元代重修。六和塔中须弥座上砖雕约二百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艳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有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有舞腾跳跃的狮子、麟麟、棱猊;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嫔伽等。这些砖雕,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如出一辙,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六和塔为杭州著名风景之一,游人至此,既可欣赏古塔雄姿,又能领略钱江风光。难怪古人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最色晓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