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元大将伯颜在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直通大都的大运河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沿途地势三起三伏,最高处是山东境内的南旺镇。人们将这里称为“南旺水脊”。郭守敬来到济宁、东平、临清等地考察,精心设计出了爬越“水脊”的方案。


  会通河是在平地开河,沿途多丘陵,地形高低起伏,主水源靠的是汶水,要建造出一系列起到与现代船闸相同作用的船闸加以节制,从1289年起,到1325年止,用役工251.0748万人次,前后历时36年之久才始告最后完工,这无疑是中国运河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


  “元代运河的设计存在不少缺陷,新开河段水量分配不合理,泗水和汶水自济宁南下容易,北上困难,还有就是运河本身开挖规格偏低。”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泉告诉记者,“通过运河运直大都的漕粮每年不过二三十万石,不及漕粮总量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