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许多人和16岁的李锦标(音)一样,依靠在京杭大运河上辛勤地跑运输谋生。驳船上装载的货物经常超载,驳船也是他的家。不过如今,他家正面临搬到陆地上生活的问题,因为中国准备用更大、更有效的大型驳船来取代数千只锈迹斑斑的小型船只,旨在使这条世界上最长和最古老的人工水道重新焕发生机。

 

京杭大运河建成于隋朝,长1800公里,把长江以南肥沃的稻田与位于北方的北京联系在一起。然而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水文变化以及战争,加上现在又是发展铁路和航空运输的时代,导致人们对京杭大运河的忽视,中断了其联结南北的功能。不过在流经江苏省长达600多公里的河段上依然挤满装满粮食、石料和煤炭的驳船。

 

与长江上运输不同,大运河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运输。过去几年来,运输瓶颈已威胁到中国经济增长。随着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从沿海转向内陆,这一问题变得越发严峻。

 

过去10年来,李锦标的父母一直驾着自家驳船跑运输。当地禁止小吨位驳船下水以缓解运河交通阻塞后,他们准备把船以大约3万元的价格卖掉,在附近镇上买房居住。李的母亲将在镇上找份工作,不过他们一家仍将保持与运河的联系,“爸爸会在姑妈家的一艘更大的驳船上工作。”李锦标说,“我盼着陆上生活早点到来。我不是不喜欢大运河,可我想有更多时间和朋友们一起踢球。”

 

中国改善京杭大运河沿途交通的计划也促进了长江沿岸港口发展。每年,有约7300万吨的煤从北方沿运河一路运到长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地区。

 

“这里常会看到驳船把河面塞得满满的。”46岁的戴嘉邦(音)坐在离扬州不远的船上说。与许多人一样,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戴就离开农田到运河上搞运输,他的驳船经常往返上海,早期挣了不少钱,“我们县很多村庄,几乎每家都靠驳船谋生。”但近年来激烈的竞争和不断高涨的油价使生意没从前那么好做了,“不过,还是比外出打工好得多。不管怎样,我还是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