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瑄(1365~1433)字彦纯,号乐善,明庐州府合肥县人。父陈友闻以“义军千户归太祖”,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陈瑄年轻时武艺高强,“以射雁见称”。起初,代替父职,曾修理过都江堰,后来,“从大将军幕”。建文四年(1402年)因征西南有功,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擢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驻守南京的江防。
朱元璋死后,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不服气,发动“靖难之役”,从北京起兵,一直打到南京。燕兵攻至浦口,陈瑄率舟师迎降,并帮助燕兵渡江南下,打败建文帝。朱棣渡江即位(即明成祖)后,改年号为永乐。以陈瑄助其夺国有功,封平江伯,食禄1000担,赐诰卷,世袭指挥使。并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北移,但仍然要仰食于江南,每年需从南方运输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到北京,以维持中央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生存,这样南北运输通道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此时的京杭运河已不能全线通航,永乐元年(1403年)任命陈瑄为漕运总兵官,总督海运。陈瑄从海上运粮49万石到北京及辽东,并筑天津卫城,建百万仓于直沽。永乐九年(1411年)因海啸冲坏南起海门北至盐城共130里的防海堤,陈瑄率领40万士兵修筑坍毁的海堤18000余丈,保护了海门至盐城一线数十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永乐十年(1412年)春,又于青浦东北沿海筑土山,方圆100丈,高30余丈,设立航海标志,被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宝山”,并亲自撰文为记,这就是今天上海市宝山区名称的由来。
由于海上风大浪涌,经常漂没船只。永乐九年,明成祖采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永乐十三年(1415年)以工部尚书宋礼为总负责人恢复重建了今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遂罢海运用河运,陈瑄又负责运河漕运,于湖广、江西造平底浅船3000余艘,每年运粮200万石北上,以后又增至500万石。当时的大运河虽已全线贯通,但两岸残破不堪,还有大量的治理工程要做。自永乐至宣德前后30年,陈瑄治河、督运、建立运河维修、漕运管理等各项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有:
一、疏浚瓜洲、仪真运口,开凿泰州白塔河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江浙、湖广各处的漕粮和其它物资都要过江入淮扬运河北运,所以运河过江一直是个大问题,当时长江北岸有3个运河口:瓜洲运口、仪真运口和白塔河口。陈瑄治运时对这三个运口都曾大力疏浚过。
瓜洲运口从唐开元年间开凿以来至明初,已历经600余年,一直是运河过江的主要通道,主要是江浙一带的漕船由江南运河口出,可以便捷地到此入运河。永乐元年陈瑄在河道临江处设置了2座减水闸,使运河来水有所蓄泄,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一个比较完善的通航枢纽。永乐十三年和洪熙元年(1425年)陈瑄又动员了镇江、扬州、常州、仪征等地2万余人对瓜洲坝河道进行了浚治。
仪真运口也有较长的历史,它是仪扬运河的入江口,开凿于晋永和年间(345~356),尽管瓜洲运口开辟了一条自江南来船过江的捷径,但湖广、江西及上游其它地区的漕船沿长江东下,入仪真运口要比瓜洲运口近得多,所以一直被保留着,而且多次改建。永乐年间,陈瑄也对仪真河道和工程进行了疏浚和维修。
运河另一过江通道是泰州白塔河。白塔河原为京杭运河出江备用之运口,该河从宜陵镇分运盐河水,南出长江,北可通湾头。明初,江南苏、松、常诸州及浙江诸处公私船舶从孟渎河出江,再沿江溯流行300里始达瓜洲,航程绕远,而且江涛险恶,航行很不安全。而白塔河与江南孟渎河参差相对,漕船从孟渎河过江半日可达。但白塔河浅狭,如遇枯水,行船不便。宣德六年(1431年)陈瑄发扬州、淮安军夫开白塔河通江,宣德七年设置新开、潘家、大桥、江口四闸。这样,从江南孟渎河过江的漕船可以入白塔河到湾头入运河,既缩短了漕船在长江里的航程,又避免了在瓜洲运口盘坝的劳费。
二、开拓扬州的“风水宝地”——康山
陈瑄在总理漕运期间,曾率领扬州军民疏浚了扬州段大运河,扬州城边的大运河因而由东南改道。陈瑄把挖出来的土堆积在河道的北岸,日久天长,泥土隆起成山。据传当时山上古藤倒垂,古树参天,成了扬州的一块“风水宝地”。明武宗时任翰林院修撰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因牵涉刘瑾案被免职后,遨游江南来到这里居住。康海死后,大书法家董其昌曾来到康山,并且欣然题名“康山草堂”,康山草堂由此名闻江湖。
到了清乾隆年间,康山草堂落到了扬州盐总江春手中。江春因财力雄厚,对乾隆六次南巡接待有功,乾隆对其宠爱有加,曾两次临幸江春的康山草堂。
江春之后,康山草堂几经易手,最终被阮元购得,而在这辗转之间,康山和康山草堂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扬州八怪、随园主人袁枚……他们先后汇聚于此,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使康山成为一座名闻遐迩的文化高山。现在康山全景已被列入“名城解读工程”。
三、解决运河过湖问题
淮扬运河以西有大片的湖泊洼地,到明代已扩展到24座小湖,如邵伯湖、武安湖、新开湖、樊良湖、津湖、汜光湖、白马湖等,从宋代起即开始在湖上行舟,但因湖面广大,风涛险恶,威胁漕船的安全。永乐五年(1407年)陈瑄开始全面督浚淮扬运河。永乐十九年(1421年)又增筑高邮新开湖堤岸,堤顶修纤道。宣德七年(1432年)陈瑄又大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长堤,仍在堤顶修纤道。并在高邮湖堤内凿渠40里,以避风涛之险。这几次工程的修建,使运河过湖运输条件大为改善,运输能力大为增强。
四、大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最早为陈登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所筑,名曰捍淮堰,位于今洪泽湖东北隅,长30里。唐代在南端修筑了唐堰。明永乐十三年陈瑄大筑高家堰,自新庄镇旧口至越城,计长18018丈。堰工始循陈登捍淮堰与唐堰旧址和宋代开的河堤重新加修,把残缺的地方筑起来,使全堤连成一体,统称高家堰。这是洪泽湖大堤的雏形,也是河与湖塘连成一片的开始。
五、开凿清江浦河
明初,漕船北上经过淮安时,要转运过仁、义、礼、智、信五座水坝入淮河。五坝类似现代船闸的斜面升船机,船舶过坝时,先卸下货物用辘轳绞拉上坝、下坝。过坝后再把货物装船,不但费时费力,船舶和货物也多有损失,而且漕船还要在淮河中逆水行驶60里,才能到达北岸的运口(清河口)。永乐十三年,陈瑄“用故老言”,访求得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故址,自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到淮河边上的鸭陈口,凿渠20里,把湖水引入淮河,与北岸的清河口相对,名清江浦。并由北向南依次修建了新庄、福兴、清江、移风四闸,这样不但结束了漕船在末口盘驳翻坝的历史,而且缩短了漕船在淮河中长距离逆水行驶的危险。
六、整治“徐吕二洪”
明初,京杭运河淮阴至徐州段,借黄行运,即黄河南徙前的泗水河道。这段河道除因黄河多道分流和经常决口的影响常遇浅涩难行外,经常的困难是两个险要河段,即“徐吕二洪”。 所谓“徐吕二洪”是指泗水在徐州、吕梁的两个乱礁河段。因地形、地质的关系,“二洪”水势汹涌,礁石容易毁船,危害很大。陈瑄为了打通运河北上的通道,把治理“徐吕二洪”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瑄组织人力凿二洪巨石,于洪口建闸,以平水势。宣德初年,又于吕梁洪旧河两岸凿渠,深二尺,宽五尺,夏秋有水可以行舟。宣德七年七月,又在此渠上置石闸二座,按时启闭节水。另外还疏浚了后徐州至济宁河道,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从而使来往漕船的航行条件大为改善。
七、运河管理问题
陈瑄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水利管理专家。京杭运河全线通航以后,身为漕运总兵官的陈瑄,在抓“治”的同时还强化了“管”的工作。
1、沿运河在转运枢纽如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通州等地建立粮食仓库50处,称为常盈仓,有这些仓库的存储转运,可使运河上的漕船分段运输,适应不同河段季节水情的变化,避免一船一行到底误时费力,提高运输效率。
2、建立了专职的管理队伍,沿运河一线置舍568所,每处有士兵引导船只,以免搁浅,并沿河堤凿井种树以便行人。舍就是宿舍,是管理人员居住的地方,这些管理人员据《漕河图志》记载,从通州至仪真、瓜洲,共47400人,有闸夫、溜夫、坝夫、浅夫、湖夫、泉夫、塘夫、捞沙夫、挑港夫等。
3、自淮安至临清依水势高下增建节制闸47座,自淮安至扬州置平水闸数十座,使上河之水蓄泄有常,下河之水涨落以渐,水年不至于淹漫,旱年不至于干涸。并沿淮扬运河十里置一浅铺,额造浅船,编设浅夫,责令浅夫常年捞浅。这种制度后来被沿用下来,到清代,高邮境内仍设有浅铺23所。
以上概略叙述了陈瑄治运的主要成就,他继承了历史上运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所有重大发明和经验,也为后代治理京杭运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明史•陈瑄传》赞扬他“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德八年(1433年)陈瑄以69岁高龄,带病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最后死于任上,为治水贡献了毕生精力。宣宗皇帝听到讣闻后,十分哀恸,特地派官员去致祭,还停朝一日,为陈瑄举行国葬。追封陈瑄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命工部营葬于南京映龙山,立祠于清河县,官府春秋祭祀。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平江侯陈恭襄祠》诗云:“江淮漕运力,其事赖恭襄。绿京书元使,黄头歌擢郎。何人敢折柳,无岁不思棠。郑伯渠今在,区区未足方。”意思就是说无论传递朝廷文书的使者或是船民都对陈瑄思念不忘,春秋战国时期水工专家郑国的治水功绩虽然是很了不起的,但也是难以和陈瑄相比的。